top of page
MRI 掃描圖像

文獻回顧 1

本研究由 Albert C. Yang 等人於 2013 年發表於《Neurobiology of Aging》的《Complexity of spontaneous BOLD activity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correlated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normal male elderly: a multiscale entropy analysis》

  研究聚焦於正常老年男性大腦預設模式網絡(Default Mode Network, DMN)中自發性血氧依賴訊號(BOLD)的時間複雜性,探討其與認知功能的關聯。研究採用多尺度熵(Multiscale Entropy, MSE)分析方法,首次應用於靜息態 BOLD 訊號,評估 DMN 活動的複雜性,並檢驗其與認知表現(如記憶、注意力及執行功能)的相關性。研究旨在探索隨著老化,大腦靜息態 BOLD 訊號的時間動態特性是否發生變化,並揭示其與認知能力的潛在關聯,為神經退化性疾病(如阿茲海默症)的早期診斷提供理論基礎。研究設定三個主要目標:(1)探索 MSE 分析的適合參數與時間尺度;(2)比較年輕與年長族群間 BOLD 訊號複雜度的差異;(3)探討特定腦區的複雜度與認知功能的關聯。研究強調,靜息態 BOLD 訊號並非隨機雜訊,而是具有組織性與結構性,類似於心跳、步態等生理訊號隨老化表現出的複雜度下降趨勢。

MRI 掃描圖像

文獻回顧 2

本研究由 J.D. Zhu 等人於 2023 年發表的《Investigating brain aging trajectory deviations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using multimod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brain-age prediction: a multicenter study》

  此文獻旨在探討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老化軌跡的偏差,特別聚焦不同腦區的結構與功能變化。研究採用多模態磁振造影(MRI),包括結構影像(T1 加權,灰質 GM)、功能連結(resting-state fMRI,FC)與擴散張量影像(DTI,分數各向異性 FA),並利用 230 名健康對照者的數據訓練大腦年齡預測模型,作為比較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健康對照者腦齡差異的基準。研究發現,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老化速度顯著加快,尤其在額葉、顳葉、島葉等灰質區域,以及胼胝體、穹窿、小腦腳等白質束中,顯示出明顯的區域特異性老化標記。然而,功能連結圖未顯示顯著的加速老化,提示功能變化可能遵循不同機制。研究提出的腦年齡差距(Brain Age Gap, BAG)可作為精神分裂症疾病進展或治療監測的潛在生物標記,有助於理解其神經病理機制。此外,附加文件中提到的 TAMI(Taiwan Aging and Mental Illness)數據集,包含 194 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與 100 名健康對照者,進一步支持了本研究的多中心驗證方法。

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 |   第三十屆專題專題製作 ZD1 

© 2025  Powered by Wix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