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自我評估和心得

image.png

1111617 鄭又瑄

        猶記最初剛訂定專題主題時,我們曾因對醫療知識陌生擔憂後續研究。但隨著深入研究和報告 TAMI 資料集,逐步吸收了腦部基本構造和精神疾病相關區域的知識。過程中我特別有感,應用醫療知識於訓練模型,即使並非專業,只要善用網路資源和科技工具,也能逐步克服知識門檻,慢慢理解學習進而消弭擔憂。

  而進行專題研究,最初是使用 Google Colab 試圖透過程式碼讀取與分析 .mgz 檔案,程式碼跟用到 python 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函式庫,後來還發現開源套件 3D Slicer 可直接顯示三軸切面及 3D 立體成像,操作時感到新奇和實用。雖與程式無關,但勾畫腦部 MRI 的過程中,視覺化功能讓我清楚辨識腦區細節。

        暑假過後,我們開始使用虛擬環境執行模型訓練,我認為團隊運作之所以順利,關鍵在於每週會議與組內討論確保分工明確。雖然研究的三種疾病之間並不容易區分特徵,但疾病與健康類別樣本的差異可以從熱力圖清楚的視覺化結果。在專題實作期間,我不僅學會建置 python 環境,也完整了解醫療影像的機器學習過程,更熟悉熱力圖的實作方式。

1111629 劉喬恩

        本次專題研究,我學到很多關於 3D EfficientNet 模型的建置、訓練和測試, 以及將 K Fold 和 CBAM 加入模型的用法,還有分析資料集的方法。

  從一開始完全不會任何模型,所以我會先去網路上找很多資料,了解模型的架 構和功能,也會觀看一些教學影片,學習模型的建構方式。在建構模型的過程會碰 到很多困難,像是 Colab 版本和 mgz 影像大小等許多問題,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 程又會學到不少模型建構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另外我也學會可以撰寫程式儲存每個 epoch 訓練完後的模型和權重,才可以在執行中斷後不用重新訓練,否則可能需要 再重新花一、兩個小時去跑模型。還有了解K Fold 和 CBAM 的架構,並學會如 何使用在模型當中,提升模型的準確度。

  其實分析資料集沒有想像中容易,因為裡面會有好幾百筆資料,每個資料內又 有很多不同的檔案,需要很仔細的去找出檔案間的關聯,而且因為我本身不是醫學 背景,不了解任何醫學專業知識,檔案裡面的東西,需要從頭開始學起,一丁一點 的自行學習關於精神疾病和 mgz 腦部影像等的醫學知識。最後在健康與精神疾病 CBAM 二元分類取得 Average Test Accuracy 74.25%,能夠為精神疾病領域做出 貢獻,期許未來這方面的研究能夠更進步,實際運用在醫學上幫助他人。

image.png
image.png

1111638 郭喬恩

        這次的專題是我第一次嘗試將程式、醫學影像與機器學習結合在一起,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。一開始接觸 TAMI 資料集時,面對眾多不熟悉的檔案格式(如 .mgz)、命名方式與資料架構,確實讓我感到有些混亂。但隨著逐步摸索,透過查看說明文件、嘗試寫簡單的讀檔程式、參考開源工具的操作方式,逐漸建立起對醫學影像資料的基本理解,也提升了我的資料處理能力。

        在專題進行的過程中,也讓我認識到與組員之間協作的重要性。我們在分工上逐漸找到適合各自的角色,也會利用雲端同步進度。雖然有時候遇到卡關,也曾經出現方向不夠清晰的狀況,但透過討論與資料查找,問題總能找到出路。這種「一起解決困難」的經驗,讓我對團隊合作有更深的理解。

        回顧目前的進展,我認為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跨領域知識的整合能力。醫學影像分析不僅需要程式技巧,還需要基本的神經科學背景、影像處理常識,以及對病理的初步理解。這些對我們非醫學背景的學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戰,但若能提早安排學習順序與重點,例如先理解腦部主要結構與常見異常類型,再進行建模,會更有效率。

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 |   第三十屆專題專題製作 ZD1 

© 2025  Powered by Wix

bottom of page